【军武次位面】作者:金色轰炸机 近期,美国海军“卡尔·文森”号航空母舰上的F-35C舰载机出现严重“锈迹”问题,引起了广泛的关注。这种独特的情况,和美国隐身舰载机所使用的涂层材料有很大关系,被普遍认为存在技术缺陷。 从外观上来看,这些舰载机的机身中部、主机翼、尾翼都布满了红褐色条状和斑点状“锈迹”,看起来舰载机的性能已经受到了很大影响。但实际上,这些看上去的“锈迹”并不是真正的锈。F-35全机身使用复合材料,没有生锈可能。这些颜色出现,实际上是机身外部所涂抹的隐身材料在恶劣环境下发生了化学反应。 按照美国的技术标准,F-35系列战机的标准隐身一共分为三层,最下面一层是导电层,中间为特种吸波材料,第三层为隔离层。其中第二层有大量的损耗性铁氧颗粒,可以用来吸收电磁波。但是遇到空气时会发生化学反应呈现出铁锈。通常来说,在正常保养维护的情况下,最外边一层的隔离层可以对内部涂层起保护作用。
当战斗机执行完任务返回机场后,地勤人员会对战斗机进行全面清洁。一旦发现外层隔离层有损耗,就会补充。但这一过程往往非常复杂,不仅需要专业的设备,还需要专用的环境。在维护过程中,地勤人员还免不了的要爬上机身进行踩踏。虽然都穿了鞋套,但对隔离层仍有一定破坏。 从F-35C舰载机的生锈情况看,大部分区域都位于主机体,而这时后勤人员最经常上下踩踏的位置,甚至还能明显看出来回踩踏产生的划痕。对比之下,机翼部分和其他机体部分的情况还要略微好一些,尤其是机身下半部分。这里不会被轻易踩踏,而且也不太容易直接遭到海水的侵蚀。
简单来说,“卡尔·文森”号航空母舰上的F-35C,因为长期在海洋环境中部署。在极端高温、高湿、高盐度环境中,任何材料的外部都涂层会被严重损耗。而当外部的保护层被严重磨损后,第二层含有铁氧体的材料就会直接被暴露在空气中,发生化学反应,从而出现上述情况。在返回陆上基地的情况下,F-35可以得到专用设备的精心保养。每次都要做深度清洁保健,并对遭到破坏的外部图层加以补充。但在海上环境下条件,部署和十分恶劣。再加上被迫长时间“不能洗澡”,不能维护,这种情况自然就在所难免了。 这也说明了两个问题:第一配资门户官方网站查询,第5代隐身战斗机虽然技术水平先进配资门户官方网站查询,但它对后勤的考验也不是一般的高,超出技术水平、资金有限国家的承受能力。第二,隐身战斗机最贵的并不是机体本身,而是配套的后勤维护。而且随着使用年限的拉长,维护成本只会水涨船高。
有意思的是,在F-35C曝光生锈丑照的同时,中国下一代的隐身舰载机也疑似曝光了量产型号。最近有媒体曝光了一张图片,显示一架编号为H1105093的歼35出现。其中末尾的数字“93”,疑似就是专门为庆祝9月3日的阅兵而专门刷上去的。还有人认为,这就是一架歼35的舰载型号。如果情况属实,就说明歼35距离部署在“福建”舰上,已经不远了。于是有人也好奇,如果歼35部署在航母上,未来会出现和F-35C一样的情况吗? 有一点是肯定的,那就是任何一款舰载机主要在海上部署所面临的恶劣环境,都是完全一样的。海上环境对舰载机隐身涂层的腐蚀,可以说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普遍情况。不过,中国在隐身涂层上使用了和美国不同的材料,而且维护手段也更为丰富,可以很大程度避免这一情况、
第一,根据公开报道,中国在歼35隐身战斗机上使用了和歼20一样的超材料技术。其主要的吸波材料是纳米级陶瓷颗粒和导电聚合物等,可以做到精密的电子调控。因为不含有铁基吸波材料,从而避免了暴露在空气中生锈的情况。第二,为了尽可能增强在航空母舰上的维护能力,中国在新一代的“福建”舰上,已经添加了高压淡水自动冲洗设备,还可以注入缓释剂。在涂层修补方面,还大量使用了AI智能机器人。它不仅比手工喷涂效率更高,而且出错的概率也更低。 为了适应海上环境,中国在设计歼35时,就已经考虑到了高盐高湿的海洋作战环境,所以涂层和机体材料都得到了改进。所以总的来说环境对所有人的考验都是一样的,但中国通过新技术,新设备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降低隐身涂层的损耗,这也是我们“后发优势”最直接的一个体现了。
扬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